09-04-2016
@ 台北市立美術館
Ticket: NTD 30
記得英國文化協會新聞稿一出,我立刻跟木馬說,下次北上我要去,還通知表弟這展覽。
不單是因為來自英國,又看到展出有當年無法親臨上海世博展一看的英國館建築,怎樣都不能錯過呀~
簡介紙張的設計很特別,在頂端有虛線,拉一張即可取下;接著按照紙張上的折線即可收合。
六萬支長7.5公尺的壓克力管組成的"種子聖殿",在每支壓克力管的前端都包覆著由英國千禧銀行所提供的250,000顆種子,在世博閉幕後分送給各國。
外觀看來四方而內部卻是有弧度的,光線透過透明的管子進到內部,但是看起來離管子較遠處似乎還是有點暗。
位於上海外灘的新建築,預計今年會完工 。
我等木馬去驗證,其實我們是想要知道這些立體圖跟實際到底是否有差?
Garden Bridge預計2018完工,橫跨泰晤士河,一端座落於南岸,靠近Waterloo bridge;看來我應該要再安排個時間回家走一趟了。
2012倫敦奧運的聖火是銅製花造型,在奧運結束後,於高溫產生的銅鏽上蓋刻章後留給各國紀念。
一進入北美館後就發現門外有著數張陀螺椅(Spun Chair),當時我們似乎還笑說要彼此坐上去看對方摔倒。
結果上樓後才發現原來這張陀螺椅也是Thomas Heatherwick的作品之一。
剛坐上時還覺得有點恐懼,我還跟木馬說我抓不到訣竅;原來只要全身放鬆就可以轉不停,而且真的不會摔倒呀~真的好有趣!
為何我會覺得這張椅子應該擺在辦公室裡呀~ 我想像著怒氣一來坐上去,然後轉轉轉,就轉出門外去。
這件作品擺在St. Paul's Cathedral附近,雖然我覺得似曾相似,但是卻找不到我曾與它擦身而過的照片。
這是件伸縮物體的概念,一圓一方都可拿起來體驗,把概念放大應用後,成了一張伸縮桌子。
但是我覺得這還不是個好應用,繼續等看看未來是否還有其他更適合的應用。
Rolling Bridge,我覺得這概念真的很酷,收起來時就像一座風車。
我真的很不喜歡這塊絨布跟這色調,因為我在倫敦時,進市區一定要搭的Metropolitan Line,坐墊就是這顏色,而且經年累月下來的髒讓我覺得討厭。
我很懷念在英國時有看不完的展覽,也想念那個舊時代中跳入個新時代的衝突。
當大家走在南岸時,誰還會質疑千禧年時被大家罵到翻的千禧橋、倫敦眼、蘇黎世大樓破壞了古老倫敦?
和木馬看了每一件作品後,我們的結論都是,如果這放在台灣,一定又要被罵浪費錢或者設計師腦殘之類的;就像今年台北燈會的主燈猴一樣。
看到一篇文章對嘉義的高跟鞋教堂提出一說法;當年的艾菲爾鐵塔也沒人認為它應該存在,結果帶來了數十年的觀光收益;貝聿銘的羅浮宮倒金字塔入口,竟會成為觀光客朝聖之地。
以台灣這種短期觀光熱潮,的確只是快速賺取觀光名聲然後很快墜落;但也有可能讓它成為另一個艾菲爾鐵塔的概念。要做的應該是短視後,如何延續熱潮。
[結語]
美學怎麼來? 是整體社會環境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