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已經想不起那天了,如果不是因為在資料夾中看見,我不記得我曾經去過台灣小吃節。
但是照片總是會越看越覺得記憶鮮明,我看了好幾回,總算是想起那天大概的樣子了。
沒離開家不會知道自己會這麼想家,那麼想念家的味道,即便嘗起來只有那千分之一像,你都會真心感動到落淚。
這麼多年來,每年大概十月都會看到一則在倫敦的台灣小吃節上新聞,版面大或小,但是總會看到那樣的標題,而且每年逐漸盛大。
看看2007那年,地點只是跟某間學校租了一個小小的場地,沒有幾攤,但是當你看到那難得見到的食物名,真的無限感動。
為何寫台式sushi,真的有差別,因為那時候在倫敦看見的除了日式食物就是韓式了,還有所謂號稱中國餐廳實際賣的是港式。
雖然找不到照片,但是一定要說明那都是一杯的單價,比如豆漿一杯1.5鎊,冬瓜汁一杯2鎊;而杯子就是所謂在各大超市都買得到的紙杯大小,也就是你我都認識的塑膠紙杯大小。
我不記得這幾樣食物花了多少鎊,但是我記得當時買的就是那一點家鄉味;而且在宿舍你也無法煮出來的,光食材就不知道要去哪邊買。
小小空間擠滿了台灣人、大陸人、還有一些外國人,
當時候在小吃節看到麻糬真的太驚訝了,但是想不到數個月後我後來寫論文時自己也做了麻糬,只能說留學生崩潰時什麼都能變出來。
在英國時總是感嘆吃不到台灣食物,大家總會開玩笑說為何沒有人要來賣道地的台灣珍珠奶茶。在China Town買得到,我也喝過一次,然後你就會心死剛剛花了三、四鎊買來的到底是甚麼?
就在我們離開後幾年,2011某個英國人竟然真的引進倫敦,賣起了台灣珍珠奶茶,然後台灣連鎖店也開始設點倫敦。
總想說,如果當年也喝得到台灣的珍珠奶茶就好。
(留學生想喝自己煮,China town的超市可以買得到台灣珍珠粉圓,台式紅茶包要靠親朋好友從台灣寄來,糖一定要在China town的超市買,不知道為什麼英國糖都不甜,不甜的程度大概你放一匙亞洲糖可能要至少五匙英國糖)
想吃鹹酥雞也可以自己炸,China town可以買得到五香粉,這樣做起來味道最接近了。
冬天想吃湯圓也可以自己來,我做過各式各樣的口味(咖啡、紅茶、巧克力、原味、抹茶),然後當你自己做了以後就會質疑外面賣的那些到底是放了多少香精才有那味道的。
醉雞,我永遠記得表弟千里迢迢帶了一鍋自己做的醉雞來給我,而且那天還下雨。
這些因為想念家鄉味而做的事情,真的是只有在離開方便的台灣之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