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7-2017
2015年2月網路上很轟動的一部影片:霧霾調查-穹頂之下,雖然原始影片已在中國被下架,但是youtube上仍能看到這支影片。
當下,除了驚訝這支如此有內容的影片,主講人柴靜也深深吸引我的目光;所以就在網路搜尋柴靜相關訊息後,我買了“看見”這本書。
直到今年我才把這書拿出來看,一本我看好慢的書,柴靜雖然和你我都是講國語學中文的人,卻發現原來隔著海峽兩岸的用詞、語法結構仍有不同。而更陌生的是,那些雖然說著我熟知的年代,卻有著我完全沒有連結的背景。
書中集結的是柴靜在“新聞調查”時期的內容,除了SARS時期讓我比較有感覺是因為這是我有印象且台灣也一起經歷了這時間;當時的對岸又是怎麼回事?就像聽別人說書一樣,想一探究竟。
山西柴靜的家鄉,更是穹頂之下的起源;直到後來我才想起了這關聯,原來在更早的十年前中國霧霾早已開始,當年超標9倍得的數值,在不到十年間已經飆升20倍;書中描述的當時的那些孩子們現在不知道如何了,離開山西了嗎?
還記得書中描寫當年最後,柴靜把媽媽帶到北京,爸爸卻以各種理由留在故鄉不願離去,後來呢?
我很少看這些寫實的書是因為這些人物都是真的,看完總想知道這些人從筆下的時間到現在的生活是怎樣的呢?無法像記者可以持續追蹤,所有,只能停留在作者的筆下。
越是接近書的最後,我漸漸能懂柴靜如何能製作出穹頂之下這支影片,這除了有她自己的個性還有過去十幾年來的工作經驗以及不停內化反思的思想。
這本書裡沒有什麼大人物,個個都是渺小到不行的路人,而卻又如此的真實就像在你我左右;我想正因為這些人、那些事都像我們每日面對、看見、聽聞的,所以即使整本書我花了三四個月時間閱讀,在闔上後的現在仍留給我強烈的印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